配乐助手
发表于 2025-3-4 11:46:45
|评论: 0
立刻注册,纵享华语影视原声配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武聆
x
粤语武侠片音乐闲谈 --黄志华
现在每说到粤语武侠片裡的配乐,就总想起周星驰在2005年推出的电影《功夫》,片中刻意使用了不少1950及60年代经常出现在粤语武侠片的中乐名曲来作配乐,是怀旧与致敬兼而有之。其后人们也因为《功夫》的触动,掀起小小追寻这些乐曲的热潮。事实上,一向都不断有人追寻这类“粤语武侠片中乐”,而市场上也有刻意逢迎这种寻求的,像有一间龙音唱片公司,于1996年曾以“武林春秋”为唱片标题,推出了这类的中乐曲集,据说反应很不错。
为求简便,以下的文字就称这类当年常出现在粤语武侠片裡的中乐作品为“武侠中乐”。
说起“武侠中乐”,过去笔者都只关注哪些中乐作品曾为当年的粤语武侠片所用,但却从没有考据这些作品的具体用法以至具体到是用于某部片的某一场。我相信,真要这样研究,花的时间和精神肯定很巨大,而看来香港还没有人这样做过吧。也因此,本文虽然摆出一副要认真地论述“武侠中乐”的姿态,但笔者其实也只能凭不可靠的粗略印象来谈。
而今说起“武侠中乐”,至少有三件事值得我们注意。其一是当年的粤语片制作资金有限,能用于做配乐的就更不多。所以,搞配乐的人,真是不能不用现成乐曲(因而也称“罐头音乐”)来配的,这样至少省掉僱用乐师及租录音室的费用。其二,常见的“武侠中乐”作品为数其实不多,半百都没有(见文末附的“武侠中乐”常用曲目),当中大部份曲目都是在五十年代后期开始才陆续面世的。故此,将来要是有人作深入探究,那麽集中地考察一下五十年代初、中时期的粤语武侠片用的是甚麽“罐头音乐”,会是必要的事,因为现在人们印象中的“武侠中乐”,其实都仅是就六十年代的粤语武侠片所用的乐曲而言。第三件事,其实偶然也有些粤语武侠片,除了使用“武侠中乐”,却也肯花一点资金搞些电影插曲,例如著名的《六指琴魔》片集裡的多首插曲及《如来神掌再显神威》的片头歌曲都是好例子,当中的歌曲,往往颇具戏曲味儿,大抵是因为都是先有词后有曲的。这些插曲也是粤语武侠片音乐文化的重要部份,有待人们去作专题探究的。
由于当年粤语武侠片长期使用“武侠中乐”,我们则从六十年代在戏院观赏以至后来七、八十年代在电视机裡不断反覆地看,长年累月的“训练有素”,所以,每听到这些“武侠中乐”乐曲的某些乐句,很自然就会联想起某种情节或场景。如
激战一 ──《东海渔歌》、《四川将军令》、《闯将令》
──《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
激战二 ──《霸王缷甲》、《十面埋伏》、《狼牙山五壮士》
学成下山 ──《弓舞》引子及慢板段落
夜探、气氛突变 ──交响诗《二小放牛郎》某片段
情天霹雳 ──《保卫延安》某片段
昏迷后甦醒一刻 ──《淮河随想曲》引子
侠侣谈情 ──《淮河随想曲》、《豌豆花开》
诉说苦难灾劫往事 ──《长征》第四乐章“过雪山草地”
武林大会壮阔场面 ──《小刀会》序曲或《闯将令》的引子
──《水库凯歌》引子
大团圆结局 ──《马鞍山序曲》
这些,都几乎是一些公式化了的用法,所以笔者不必具体地去看每一部影片,就已经可以举出来!然而,假如要认真论述,这当然是不及格的。比如说在《如来神掌》最初的几集,以《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作片头曲,而这首乐曲裡一段描述奋战急流的乐段,也常常用以衬托主角龙剑飞施展如来神掌的英姿,其实很符合“音乐主题”的运用原理。
记得笔者早在九十年代初的时候,曾在《top纯音乐》杂志裡谈过“武侠中乐”的问题,那次有一个主要的论点很值得重提:
这些“武侠中乐”,大部份是中国大陆的音乐人在五十年代后期开始陆续创作出来的,如果细究内容,会发觉大多是歌颂革命英雄、歌颂英勇的解放军、歌颂社会主义划时代的建设、宣传战天斗地的精神……有趣的是,香港的粤语武侠片,却将之照单全收,彷彿像是替大陆义务宣传。不过,音乐是抽象的,要不是特别说明音乐家的作曲意图,谁又知这些中乐会包含上述的政治宣传成份?好比说,武林大会隆重举行了,就来一段《闯将令》的引子,以衬托群雄纷立的壮观场景;群雄打将起来了,便以《闯将令》中段的紧张音符渲染之,配合得何其天衣无缝,使观众屏息地投入。但是,当阁下知道《闯将令》裡这“闯将”的两个含义:指明末流寇李自成或大陆当年的红卫兵,投入感也许就会大减了。
可是,在那个完全缺乏条件去做原创配乐的年代,其实我们应该庆幸适逢大陆却产生了这样相配衬的乐曲。有时笔者真的担心,要是没有这批“武侠中乐”面世,我们的粤语武侠片可能失色很多,而无米可炊的配乐师,会怎样解决问题呢?会否向西方的交响音乐求救?然而即使可以求救于西方交响音乐,有不少场面都将会很失色。比如一场武林群英会,没有了《小刀会》序曲的号召性引子或《水库凯歌》的石破天惊的引子,也肯定不会有西方的交响音乐片段可以代替。
由此又想到,有机会的话,真要对比一下1958、59年之前及之后的粤语武侠片在罐头乐曲使用上的差别,甚至还可设想一下,1958、59年之前某粤语武侠片的某个场景,可以用得上哪一段1958、59年后才产生的“武侠中乐”?
其实,也像笔者当年在《top纯音乐》所说的,六十年代的香港粤语武侠片跟六十年代大陆的中乐创作是如此的合拍,可到了八十年代以后,大陆的中乐创作也渐少这样气吞山河的大气魄,因而益发感到那时候二者能够如此“紧密配合”委实奇妙!
末了,却想岔开一下说说一点国语武侠片的情况,笔者向来以为,在粤语武侠片裡常常出现的“武侠中乐”,国语武侠片是不会用的(意味罐头化了的“武侠中乐”较“廉价”?)。可是近年发觉这方面的情况也不是绝对的。胡金铨导演的《龙门客栈》就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案例。在《龙门客栈》裡,片头就配了一整阕《小刀会》序曲,而在一些较抒情的场景,也会出现笛曲《姑苏行》,听到这些音乐,几疑是在看粤语片。也许,这是由于《龙门客栈》是胡金铨离开邵氏之后初次独力拍电影,资源有限,所以搞配乐的周蓝萍,不能不效法粤语武侠片,用起罐头音乐来,而且还是用同一类乐曲。不过,明显察觉周蓝萍也很努力消除那种如看粤语武侠片的感觉,很多已遭粤语武侠片用得滥了的乐段,周氏只用一两秒就截断之,而在《龙门客栈》裡用得最多的《将军得胜令》的一段音乐,恰是粤语武侠片极少用的,而这段《将军得胜令》音乐,当年还一度成为《龙门客栈》的“注册商标”。
附:“武侠中乐”常用曲目
笛子独奏曲(共五首):
姑苏行 鹧鸪飞 庆丰收
奔驰在草原上 欢乐的嫩江草原
琵琶独奏曲(共五首):
阳春白雪 霸王卸甲 十面埋伏
狼牙山五壮士 欢乐的日子
月琴独奏曲(一首):
敉西调
笙独奏曲(一首):
流水欢庆唱丰收
竖琴独奏曲(一首):
山涧清流
高胡、扬琴、古筝三重奏(一首):
淮河随想曲
民乐合奏(共廿二首):
陝北组曲 桂林山水(有两个版本)
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 乘风破浪
东海渔歌 水库凯歌
舞剧《小刀会》序曲 弓舞(来自舞剧《小刀会》)
豌豆花开(来自舞剧《小刀会》) 双人舞(来自舞剧《小刀会》)
人民公社万年春 好马上路不停蹄
闯将颂 闯将令(除民乐合奏版本,亦另有吹打乐版本)
将军得胜令 马鞍山序曲
钱塘江畔
将军令(据琵琶古曲改编,首用于《黄飞鸿》片集)
将军令(据四川扬琴曲改编,现通常又唤作《四川将军令》)
将军令(苏南吹打乐)
交响乐(共七首):
嘎达梅林 穆桂英挂帅 黄鹤的故事
二小放牛郎 保卫延安 长征
东方的曙光
按:本文发表于《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季刊》2008年6月第三号,该期为“香港电影音乐”专辑。该刊乃随《香港电影》月刊2008年6月号第八期附赠。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