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聆音雄配乐网

 找回密码
 加入武聆
返回列表

[影视动态] 【转帖】老版红楼中折射出的古代风俗人情

[复制链接]
南宫 发表于 2014-7-21 17:35:13 |评论: 17

立刻注册,纵享华语影视原声配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武聆

x
一般明清未出阁女子要在额前留刘海,不能绞清汗毛头发。一开始是把头顶头发扎起其他头发扎成小辫子垂下。 1.jpg
然后呢?长大一些,便把两鬓头发扎起,但是后面的头发要扎辫子垂下或者挽起,但是绝对不能拿簪子弄到头顶,那是已婚妇女发饰

2.jpg
对比下,还是老片子靠谱,反观现在的片子一找一大堆出嫁的新娘,还不开脸子!
3.jpg
所谓已婚妇女要开脸子,就是把脸上的汗毛和鬓角绞干净,就不能有刘海了,以及要把头发全部扎起来。
4.jpg

5.jpg
除了花钿与花黄,我还真不知道还要在脸上贴什么,发一张已婚未婚对比图。
39.jpg

40.jpg
大家闺秀笑的时候不能露牙!别给我扯什么豪放不羁古代这叫没礼貌,没家教。没办法,现在的剧白花花的牙,笑不露齿是啥他们懂不?【如果大笑时我只能保证绝对不会露出牙龈,没办法,现在有没有随身带手帕的习惯。话说最后两张很漂亮,最后一张笑得很娇憨有木有】 6.jpg



8.jpg



9.jpg



我中华五千年包括架空,衣服都是右衽!右衽!懂吗!那些导演们,最最基本的常识了!【古代只有死人和部分少数民族才穿左衽的】
右衽是指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
就是说右衽看起来就是图上这种,领口呈“y”形的。
10.jpg
对比下某剧……
7UT791KT_9.jpg
女子着装,要着亵衣,外面是里衣外衣什么的,并且睡觉也是穿着里衣的!就这样一点肉不露,让人瞧了还是失礼!看看现在的剧·····【披着古装剧的皮演现代爱情喜剧片,古人着装是没有那么浮夸,不庄重的。就连青楼里的窑姐也不会穿成这样】
11.jpg
于切脉诊病,还是那个道理,深闺大院的姑娘小姐,夫人太太,是不能随意抛头露面的,特别是不能再陌生男子面前,旧版这点做的很好,请看:给晴雯切脉时,不光帐子关紧只露出手,而且还要用手帕盖上,因为这是国公府里,即使是个丫头,也不是一个大夫想看就能看的,这个大夫也有意思,切脉也是正经危坐,眼不斜视,看来是个有经验的。
12.jpg
再发张古代一个大家族迎客
夹道欢迎
13.jpg
主子的贴身下人也是有体面的,也要轿子,不过在主子后面,这个是主子的轿子
14.jpg

专门接出来
15.jpg
专门打帘子的,2位
16.jpg
欢迎队伍,注意衣服颜色
17.jpg
下人行注目礼
18.jpg
欢迎场面
19.jpg
装饰的丫鬟就一堆
20.jpg



21.jpg

这是新旧红楼对比
22.jpg



23.jpg



24.jpg



25.jpg

奴在主前,视为不恭
没大没小
尊卑不分
26.jpg


现在的电视剧真不是我说·····糟蹋这个礼仪之邦的名声!

我一直很想吐槽七仙女这部电视剧,尼妹!这是中国古代背景,发生在汉朝的!!!不要求你们剧组整的标准汉服,但好歹,最起码,不要弄个混有现代元素的衣服。还有那明显西洋风格的天宫......这不是七仙女,这是群魔乱舞!
27.jpg



28.jpg

正确衣着图
29.jpg

30.jpg

女子眼神也不能太放荡
31.jpg

32.jpg
以左为尊,顺时针坐.
33.jpg
筷托,这个小东西估计大家一般会忽视,就是放在筷子下面承托筷子的东西,有石的,木的,金银铜的,玉的,看这张右边那筷子,小巧的筷托
脏的夹菜的一头要对准自己,干净的对准别人。

34.jpg



35.jpg

看这里,宝玉忘情表白,把袭人当成林妹妹,说了这几句话,这几句现在看起来根本不算什么,可在古时候男女之间忌讳多多的情况下,就显得很露骨了,所以袭人听了后才“神仙菩萨,真是坑死我了”,并认为宝黛二人这样下去会发生“丑事”,所以才去王夫人那里打小报告。
所以,我们看古代的电视剧,特别是像老版红楼这样的经典,要有一些古代的风俗和意识带入,这样才会有助于理解。但现在的古装剧,就算了吧。古人不会直接和爱人啃上去,更不会野战搂搂抱抱拉拉扯扯什么的。
36.jpg


这里,雪雁和王嬷嬷请安后退着走出去,什么叫“退下去”,老版是理解原著这个词的,退下去是退着走出上房(老太太的房),退这里做到了,是倒退着走路,下是相对于“上房”的上而言的,退下去不是转身走出去,人家是老太太,你转身走,拿个背对着人家,那是不敬~
37.jpg
某版,原谅某版算了,这么精细的理解,都做到是太难为了。。

平辈女孩的蹲安礼
38.jpg
喜庆年节,太太穿红的,姨太太穿粉红。寡妇系黑裙,可丈夫过世多年之后,如有公婆在堂,她可以穿湖色或雪青。
裙上的细褶是女人仪态最严格的实验。家教好的姑娘,莲步珊珊,百褶裙岁不至纹丝不动,也只限于最轻微的摇颤。不惯穿裙的小家碧玉走起路来便予以惊涛骇浪的印象。更为苛刻的是新娘的红裙,裙腰垂下一条条半寸来宽的飘带,带端系着铃,行动时只许有一点隐约的叮当,像远山上宝塔上的风铃。这才是大家小姐,还有行不露脚!
41.jpg
顺便说一句
明清以前的语言和咱们现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
明清以前都是文言文啊
彼将溪为是问你要干什么你听得懂么
秦朝普通话是陕西话
明清要裹脚,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礼仪众多哦
穿越女们
你们HOLD住么?

以及奉告穿越女们!
千万不要拿唐宋诗词出来装蒜装有学问
古代人们吟诗都是十几分钟一篇
你拿全部会的诗词来应对,也应付不了多长时间
还有,千万不要闹套奇装异服去古代
那可不止像现代的非主流那么简单
要被以为成妖怪,绑起来烧死的!
要是你没家世
穿越过去也是嫁村夫的命
要是长得妲己那样,去青楼也不错
去王府都城嫁皇上王爷没希望了
建议去青楼卖艺不卖身
不过青楼女子大多会琴棋书画气质佳
能不能PK过去不好说
好的话被赎身
不过,也不好命,夫人太太会让你弄个不干不净女人败坏名声?
就算他疯狂爱上你,夫人太太愿意
封建社会女人重要的是贞洁和家世
当个小妾,也容易被折腾死啊
魂穿,是不可能的,记忆是保留在大脑的,有记忆就奇了怪了!


明代初创的食蟹工具有锤、镦、钳、铲、匙、叉、刮、针8种,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腰圆锤、小方桌、镊子、长柄斧、调羹、长柄叉、刮片、针。故称之为“蟹八件”。古人发明食蟹工具后,吃蟹成了一件文雅而潇洒的饮食享受。以小巧玲珑的金、银、铜餐具食蟹,妙趣横生,可以说是一种逸致的高雅餐饮活动。以前大户人家的女儿的必备嫁妆之一。
蟹八件,用这个可以优雅的吃完一只蟹。
42.jpg
水田衣,流行于明清的一种时装,就是故意把各种布料包括名贵的锦缎剪碎,成一块一块,再拼接成一件衣裳,明朝末期,奢靡颓废之风盛行,许多富贵人家女眷为了做一件中意别致的水田衣常不惜裁破一匹完整的锦缎,只为了一小块衣料而已。
一种袈裟,又名百衲衣。
43.jpg
关于孝服的问题,在中国,生老病死都是大事,丧事尤其大。
在我国有“五服”的说法,这是最先起源于周朝的说法。
周王把天下分封,王城周围500里内叫甸服,再往外500里叫侯服,再往外500里叫绥服,依次还有要服、荒服,共“五服”,是个区域概念,不同的服交纳不同的税负,享受不同的待遇,比如里王城最近的甸服,人们交税要用上好的粮食,离王城稍远的侯服,人们交税就交粗糙一点的粮食,在享受王城的好处比如赏赐、保护等方面,离王城越近,好处越多,最远的荒服就是流放犯人的地方了。
到了唐宋明清,“五服”就延伸到家庭伦常中来了,是指家中若是有人去世,就把这个人的亲属按和此人的亲疏关系分为“五服”,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在不同的服里面服丧长短不一样。
其中斩衰一般是指逝者的子女,服丧时间最长,一般是3年,在这3年里,不能穿好的,不能吃好的,总之要哀痛逝者。
在齐衰这个服里面的人服丧时间就短一点,大概一年,大功的人更短,半年,依次类推。
在老版里面,我认为关于五服是不会出问题的,因为顾问都是大师级别的人物,固然,我看了下秦可卿那段,老版剧组人员认真细致的精神打动了我,那个送葬的场面宏大,细节也足够细致,现只举一例。

“五服”里面最重的服斩衰,未嫁女为母要服斩衰三年,女子服斩衰,并须以生麻束起头发,梳成丧髻。
丧服要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
秦可卿死后,她的丫头宝珠因为知道“扒灰”的事,怕贾珍加害于她,就认死去的秦可卿为母,甘做义女,担任摔丧驾临之事。
我们看她的丧服,的确是粗麻布,没有缉边,有线头露出来,的确是用麻布挽成丧髻
44.jpg
女人们哭的时候一定要用帕子擦泪擦鼻涕,不能用袖子乱抹一气,所以女子一般随身带手帕的。
45.jpg

46.jpg

47.jpg
明清是裹脚的,为什么裹脚,就是叫你不要跑,“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女子就要安安静静,温温柔柔,跑起来就不好看了,女子行走要袅袅婷婷,似弱柳扶风才是。
女子少有跑或者是大步流星走路的,出急事除外。
48.jpg
林妹妹这张图用了好多次了,不过...除了这张图意外,不太好找这么标准的示范了。

关于露足的问题,在古时候,女子,尤其是未婚的闺秀,是轻易不能在外人面前,更不能在陌生男子面前露足,穿鞋的时候不能露,光着脚被看到了,那更是很耻辱的事,老版红楼很重视这一点,女孩子裙子都特别长。
这一张,看看三春裙子的长度,保证不会露脚,更不会露出光腿(在某版,你懂的~)
70.jpg

关于云板。
51.jpg
亦作“云版”或“云牌”,为一块两端云头状的扁形铁块。悬于木架上,敲击可发声。旧时官署或贵族大家庭用为报事,集众的信号。
据《俗事考》,在宋以前,报事还是敲鼓,大概是宋太祖打仗打怕了,听战鼓声有些胆寒,还是“鸣金”比较好,所以改为金属器具。云板就此而来。
古时候迷信里有“神三鬼四”的说法,有好事,敲三下,丧事就敲四下。
49.jpg



50.jpg

这里,秦可卿死了,所以四下,凤姐就知道家族里有人死了,才说“不好”。



昭君套,是一种用动物皮毛做的女式帽子,但没有顶,要露出发髻,正确的讲应是帽套。它在明代称为“卧兔儿”,用海獭皮做的就称“海獭卧兔儿”,用貂鼠皮做的就称“貂鼠卧兔儿。
52.jpg
攒珠勒子。
明代妇女在戴“卧兔儿”的时候,通常还要配上一个“遮眉勒”,就是在额上横勒一件东西,这便是王熙凤额上所戴“攒珠勒子”。“攒珠”是指她这“遮眉勒”系用珠子攒聚而成。
53.jpg

54.jpg

抹额
55.jpg
礼不敬,勿有为,礼节不是随便表示的,要在恭敬的场合才行礼,在不适合行礼的地方宁可不行礼。
某版全做了凶拜啊,男左女右,女子行吉拜要右手在上的。
某版
56.jpg
某版面对神佛,凶拜,面对宫里的公公总管,凶拜,面对来给老太太祝寿的各个王公大臣,凶拜。。。
其实这么看,某版的贾府注定悲剧,在作揖上得罪了神佛,得罪了那么多人,别人肯定会报复的。。。
老版
71.jpg

95.jpg
从尊长身边告退时,要「退必迟」,即缓慢退出。显示对长辈的不舍和敬重。
转弯处,要注意「宽转弯,勿触棱」,是指走路拐弯时角度要大一些,不要碰着棱角,以防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57.jpg



“慵妆髻”也叫“慵来妆”,相传是汉成帝的妃子赵合德自创的一种发髻样式。
是一种偏垂一边的蓬松发髻,使女子显得娇媚。汉《赵飞燕外传》载:“合德新沐,膏九曲沉水香。为卷发,号新髻;为薄眉,号远山黛;施小朱,号慵来妆。
59.jpg

60.jpg

新版

你还未出阁呢
61.jpg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台阶的高低和层数表现在多个方面,这是体现地位的。在皇家有“正殿的要高(多)于侧殿的,三大殿(上朝的地方)的要高(多)于三大宫(妃嫔的寝宫)的”,表示朝重于寝。
在民间,“正房的要高于厢房的,厢(侧)房的要高于走廊的”。老版的做的很对,请看,贾府里面,正房或大门一般五层台阶,厢(侧)房一般三层台阶。
潇湘馆的正房五层台阶,厢房只有三层台阶。
63.jpg
再贴张林妹妹的
67.jpg
看老版林妹妹这个坐在凳子上的姿势,那么柔软,那么娇美,身段如流水般缠绵婉转,一个字,绝!这是要功底的,是要古典文化底蕴的,3年严格的琴棋书画诗书礼仪的培训,文化民俗大师手把手的教引指导,在这样的浓郁的古典文化、传统风俗的熏染下,才能于不经意间把一个简单的姿势做得这样好,这样令人叫绝!
类似的令人叫绝的动作姿势数不胜数,足以说明经典所在~
注:中间掩面做害羞状的就是林妹妹~

有人说现在欣赏老版的人审美落伍了,可我不这样认为,现在大家理智地说,看到这几张图片,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我想绝对不会是性感、惹火之类的词,一个中国人,骨子里欣赏的还是这样符合古典美的美人,她不会勾起邪念,只会让你赞叹,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钟灵毓秀,竟生出这等俊俏模样的美人坯子!
66.jpg

68.jpg

关于上厕所的避讳,古人对这事向来忌讳直说,说出恭都觉得不好意思,这个出恭是有来历的,据说在古代科举考试时,考生要出去上厕所,就要领一块“出恭”的牌子,再进考场就要领一张“入敬”的牌子,防止考生擅离。中国毕竟是文明古国,厕所的地位虽然低之又低,但如厕的说法却是不少,如便旋、行清、更衣、出恭等,饱含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现在说的去一下洗手间,补一下妆是一个道理。老版里面就是很注意这点的,从来没有把这个事说得太直白,特别是对一个姑娘家,更是要含蓄婉转,体现修养。
这张,袭人说“出去走走就来”其实就是说去上厕所。
72.jpg
这张,麝月也是这个意思。据说某版说过“尿急”。。。
73.jpg
关于尊卑有序,这个在老版太明显了,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尊卑长幼有序那是必须的,是天经地义的,但某版就很有民主思维,君不君臣不臣,主子没主子样,下人没下人像,这个例子太多太多,仅列一二。
这张,小丫头看到周瑞家的就得停住脚步,低头致意。
74.jpg
这张,平儿接待刘姥姥,因为对方是客,所以为了表示敬意,不能坐满了,看得出平儿是半坐的,还用脚在支撑身体,而刘姥姥自知身份低微,所以坐的更浅,只坐了一小半,这一个小小的动作,体现的是中华礼仪,体现的是人的修养,某版就不说了,据说主子下人一起在地上打滚。
75.jpg
这张,丫头们毕恭毕敬垂手而立,恭候主子。其实这一张前3秒,这一群小丫头还是伏在栏杆上看风景的,不过看到主子来了,就得恭恭敬敬,这才是大户人家的规矩。
76.jpg
这张很有感觉,端午节熏蓬蒿是端午的节俗之一,古人认为端午是毒气开始弥散的日子,此时五毒(蝎子、蜈蚣之类)俱出。
因此端午风俗各地都有驱邪避毒的做法,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蓬蒿、艾叶等,还要满屋子熏,每逢端午节到来之时,家家户户会收集一束束艾叶、蓬蒿一类的枝条点燃以后从房前屋后去熏上一遍。
这种艾叶熏烟之时并未像点燃柴火产生的烟味那样呛人,而是有着一股清香味,给人以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而蚊蝇一类飞虫闻之艾烟即逃之夭夭。
77.jpg
之前没想弄成对比贴的,现在有那么点倾向了,不管他,想到哪说到哪吧。
看到林妹妹的这首杏帘在望,其文采之精美自不必说,看看这一手好字,这样的字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老版的认真细致的态度无处不在,这就是一个体现。
看了某版的护官符,终于有比我的字更烂的了。。。
字烂就不说了,那护官符上还有什么“王夫人”,“周瑞家的”这样的写法。。。
这是护官符,不是家谱,就算是家谱也得有名有姓啊,你这么着算什么?
看看老版的:
78.jpg
这张元妃的就更不必说了,放到现在肯定是墨宝,被人裱起来挂到墙上的艺术品,要知道,元春是凤藻宫尚书,是贤德妃!有端庄的仪容,有出众的文采,有雍容的气质,才能称得上“贤德”!某版就不说了,大家都懂的,我的口味比较传统,我不重口味。。。
79.jpg
关于“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是中国传统,好坏这里不提。
但是一个姑娘家的,成了夫家的人,那夫家就要负责了。
看看这里,因为袭人升级成姨娘了,所以她回家探望生病的母亲时,凤姐忙找来精致华丽的衣服叫袭人穿上,因为袭人现在是贾家的人,行动体现的是贾家的形象,可不能穿的寒碜了。
放到现在来说这就是企业的品牌形象意识。凤姐是个精明人啊,到现在肯定是个合格的董事长!
80.jpg
看这里,凤姐叫袭人不能用别人(自己家)的铺盖,这句话估计有的小孩子已经不懂了,可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你拍古代的故事,就得这样,某版的不只是不知还是忘了,总之是没有这些话~但少了这些,韵味就减了不少。。。

还是关于避嫌,古时候妇女,尤其是未婚的女孩,是不能随便叫陌生男子看的,大户人家的小姐就更是这样的了。
因为大户小姐经常不出门,见的男子少,而且小姐一般养尊处优,长的白嫩好看,这样,小姐看到一个除了自己父亲外的一个年轻男子,很容易生出情意,而男子看到了如此美貌的小姐,肯定会倾心。。。
然后。。。就是一出西厢记一样的富家小姐和贫穷小子的故事了,这样的事在古时候很常见,所以呢,古时候小姐避讳见陌生人特别是陌生男人也是出于现实考虑的,不光是传统文化的原因。
81.jpg
看这张,袭人的表妹们在袭人家玩,恰好宝玉来了,袭人家小,没地方藏,只好往角落里钻,这才对嘛,未婚的闺女就得这样。
即便这样藏了,我们的二爷还是看上了那个红衣裳的mm了,要不是袭人说她已定亲,也得进怡红院,所以,古时候女子避男子的嫌是有道理的。
82.jpg
这张,王夫人听说宝玉挨打,心急如焚,也不忌讳屋子里还有几位清客在场就闯进去,唬的清客藏之不及。
这也是原著里的描写,老版的剧组态度认真,每个细节都不放过,叹服!

再来说丫环的发型,就说雪雁吧。
礼书记述说古代女子十五岁时有了婆家,行及笄礼(俗称上头),挽发髻。而未上头的女孩子,一般是梳丫头,丫环,(后来丫头丫环成了小侍女的代称,丫头丫环也成了丫头们的专属发型)。
那么什么是丫头,丫环呢,其实,这个环是个通假字,通“鬟”,百度百科的解释:鬟,妇女的梳成环形的发卷。
这个鬟,在《历代帝王图》里有,看这张,就是最左边那个女孩的头发形状,就是在头两边的圆圈状发型。
83.jpg
雪雁是个丫头,她的头发自然是标准的丫环(鬟),两边各一个圈圈~在古代的发型头饰上,老版的精细大家都能感受到,每个人,不同的身份,都是不能乱来的。
84.jpg
某版的铜钱。。。
不知是不了解古代妇女的发式头饰还是咋的。。。

说个民俗吧,这里,晴雯要撵坠儿,说是宝玉的意思,并提到了“宝玉”的名字,坠儿的干娘说下人不能直接叫主子的名字,说晴雯是拿主子的威风压人,然后,麝月帮晴雯说话,这里麝月说我们丫头直呼宝玉的名字是老太太的意思,为的是“好养活”。之前看这里,特别是这句话,不懂,估计现在还是有些人不太明白。解释之,我国历来有给小孩起小名的习惯,比如“狗剩”、“二蛋”,然后,这个名字就让大家都来叫,这样的原因有二:一是这些名字不像人名,就上不了阎王的记名簿,到时就死不了,二是大家都来叫这个名字,显得这个名字普通无常,这样这个孩子就不容易死。
这里老太太吩咐大家都直呼宝玉的名字,取的就是第二个意思。
87.jpg

88.jpg
主子和下人之间说话,下人是不能直呼主子“你”的,但主子是可以直呼下人“你”的,看这里,平儿直呼凤姐“你”,结果挨训了。
89.jpg

90.jpg

《红楼梦》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平儿笑道:“好,白和我要了酒来,也不请我,还说着给我听,气我。”
晴雯道:“今儿他还席,必来请你的,等着罢。”
平儿笑问道:“他是谁,谁是他?”
晴雯听了,赶着笑打,说道:“偏你这耳朵尖,听得真。”
这里,晴雯为何要赶着笑打平儿,实是人称代词“他”在作怪。
就是十分精明的晴雯,也本应该称“宝二爷”或“宝玉”,但却不经意随口冒出个“他”。
万不可小看了这个“他”,表面上是晴雯的随意,这个“他”是指称某个不在场的人物,属第三人称代词,本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但我们中国人生活中有个传统习惯,就是在对话时称呼自己或他人的“爱人”或“恋人”,往往不道出名字,以“我的‘她’”“你的那个‘他’”等来代替,尤其是在年轻的群体中。这里,晴雯先前说的“他”,还没有此意,经平儿的追问后,其“情”顿生,因此才出现了两个女孩儿“赶”着、“笑”着、“打”着的嬉闹场面。
这一“打”一“闹”,一个“情笃初开、娇羞欲滴”的纯情少女形象就跃然纸上。

这张要说的是端痰盂的晴雯,宝玉漱口时轻轻的把头转向了一边,没有看。这还是规矩,主子漱口多少是不大雅观,下人目光回避一下也是应该,这就是细节之处的滴水不漏了。
某版的黛玉吐水,薛姨妈喷饭。。。
92.jpg
这张,刘姥姥问路,看门口的小厮,整整齐齐,笔直站立,恭恭敬敬,为什么?这是荣国府,敕造荣国府?头上是金光闪闪的“敕造”,天子的手谕,这里是荣国府的门面,是荣国府的形象!
要知道,原著里就4个王爷8个国公,他们的府邸肯定豪华气派,就好比咋们现在北京的国家各个部委的楼房一样,肯定是气势非凡。而且,宁荣街可是条主干道,行人熙熙攘攘,就好比现在的长安街,好比各个城市最繁华最热闹的街道。
在荣国府门前站岗,不说像现在的警卫一样笔挺,但好歹要站得规规矩矩,方能体现国公府的气势与威仪,所以,老版的这几个门上的小厮绝对够格,赞!
93.jpg
某版也看过,门口的小厮懒懒的软软的坐着,靠着门闪着腿儿,一个个好像大爷坐茶馆,表请一个个怪异,欠揍,有个的表情还挺非主流,看着真气。。。不说了。。。

这张,贾雨村看到英莲,说了句“女公子”,大家不要好奇,这是古时候对别人女儿的尊称,古时候以男子为尊,称呼别人家的女儿为“公子”,是尊称。
94.jpg
关于万福,这是女子的相见礼,和男子的作揖一样,男子见人作揖,注意是吉拜,女子见人万福。
万福,为女子普通相见之礼,即右拳置于左拳之上,置于右侧贴身,略作躬身,上下略作摇动,是为吉礼,凶礼左右手颠倒。道福时口中说“福”或“万福”,也可不说。
这张,林妹妹的这个福太标准了,注意是右手在左手上,是吉礼~
再加上林妹妹那优美的身段,啊,醉了、、

筷子,筷子的规矩太多太多,仅说一二。
餐桌上摆放筷子要放在碗的右边,筷子头(不夹菜的那头)朝座位,朝向人,筷子头干净,体现敬人,而祭礼时摆筷,则要将筷子头朝神位,体现对神灵的敬意,忌倒过来放。
我们来看老版,这点都没有错。
这张,筷子摆放,是头朝座位。
某版,不说了,吃高兴了,哪管头不头的。。。
【左上角是蒋玉菡】
96.jpg


忌把筷子平放碗口,叫“碗口筷”,宴请宾客时这么做等于在下逐客令。
还有,筷子是不能拿在手里乱晃乱敲的,那是叫花子。
看老版,大家听曲高兴了,也不会玩筷子,这张,蒋玉菡摇扇,右边的薛蟠,虽说是薛大傻子,可人家也知道规矩,玩扇子。
97.jpg

某版不说了,唱红豆曲把个筷子玩得飞舞,敲得山响。。。

古筝是古筝,古琴是古琴,筝是筝,琴是琴。
古琴7弦,即七弦琴是也,古筝一般21弦。
老版抚琴,7弦的。
98.jpg
某版。。。
99.jpg
【古代的大家小姐一般都弹琴,所谓琴棋书画,古筝是不学的,那时专门的乐工用的。】








标签红楼
 楼主| 南宫 发表于 2014-7-22 12:04:20
贴张新旧饮茶对比图,虽然现代人喝茶都用小杯子,盖碗现在是泡茶用的。。。
100.jpg
诶呀妈呀,不看不知道,回头看了第一集,每一秒都是礼啊,啧啧,赞啊,认真细致的老版,服了服了啊~
看这里,林妹妹给老太太请安,脱了披风,为啥,外衣在外面沾染了风尘,不洁净,自然要脱下来了,话说后面第二集宝钗给老太太请安是在院子里,所以不用脱披风。
101.jpg
王夫人介绍迎春,一手摸肩,一手抚背。
这是长辈见晚辈的礼,俗称“摸礼”,为了表示爱昵,要摸一摸晚辈。
关于摸礼,原话是这样的:如幼辈见长辈,长者用手抚其肩背。
这张,一手摸肩,一手抚背,是为摸礼也。
102.jpg
惜春这里,妇女相见,兴手拉手之礼,俗称“拉拉礼”。
103.jpg
这张的摸礼比较清楚。
104.jpg
长辈见晚辈还有一种礼,是比较亲近的关系的才用,以右手抚其额,点头为拜,俗称“抚鬓儿”,即手指从眉上额头鬓角连抚三下,随后点头目视。
这张,贾母的右手从上至下,依次经过了额头,眉,鬓角,一丝不错。
105.jpg
到了新红之中,就成了捏着下巴端详牙口……=真是没法比啊~

这里,王夫人在端菜,为什么王夫人上菜而不是丫头们上菜呢。不是因为林妹妹来的原因,因为王夫人是贾母的儿媳妇,在传统习俗中,婆婆在桌子上吃饭,媳妇是不能上桌的,只能在一旁伺候,就是传说中的立规矩。
在婆婆家里,丈夫的妹妹都能上桌吃饭,比如哦林妹妹和三春,这些小姑子的地位都要比媳妇高。这是传统习俗,老版做的很好。
某版我说过了,某版很有民主思维,我要吃饭我怕谁,婆婆是人,我也是人。。。。这不是传统习俗。。。 106.jpg
这里,一个儿媳王夫人,两个孙媳妇李纨和凤姐,都不能吃饭,只能在一旁布菜上饭,伺候婆婆小姑子们(相对于王夫人是外甥女。。。)
在传统的婆婆看来,这3人是外人,要尽孝,敬爱婆婆,爱惜小姑子,
老版的这些习俗啊什么的是传统教材。。。
107.jpg
关于吃茶。这一张,凤姐这么说,并不是无缘由地瞎开玩笑,而是话出有因的,这反映了古代的一项婚姻风俗:吃茶。
古代男方向女方下聘,以茶为礼,称为“茶礼”,又叫“吃茶”。宋代著名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说:“男女未嫁娶时,相互踏歌,歌曰:‘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
因茶树移植则不生,种树必下籽,所以在古代婚俗中,茶便成为坚贞不移和婚后多子的象征,婚娶聘物必定有茶。
明人许次纾《茶疏》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为下茶,亦曰吃茶。”
由此还流传出“一家女不吃两家茶”的民谚,即封建礼教所谓的“好女不嫁二夫”。
108.jpg



109.jpg



110.jpg



这里,凤姐说到“既吃了咱们家的茶,为什么还不给咱们家做媳妇?”
就是说你已经受了贾家的聘娶之礼暹罗茶了,就是愿意嫁给宝玉了。所以林妹妹才羞得涨红了脸,一声不吭,甚至起身离开。
虽然黛玉心里头很高兴这么说,也希望事实如此,但由于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她不能流露出半点喜悦之情。而凤姐也只不过是开开玩笑取乐而已。

宝玉的生日,这里又是体现细节的地方,老版的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严谨的态度,再一次完美的体现。我们看看寿礼就知道了。
这一张,左边是寿糕,右边是寿面。
送寿礼常送面,叫“长寿面”,寿宴之中,通常要吃“长寿面”。据说这种风俗来源于汉代东方朔的一句话:古代的彭祖为什么能够活到八百岁?就是因为他的脸面长的缘故。所以,现在地不分南北东西,人不分贫富贵贱,过生日的人都吃面。
寿糕,以面粉、糖和食用色素蒸制而成。其形如寿桃,或饰以云卷、吉语等祝寿图案。看得出,这里的寿糕都是祥云形状。
111.jpg
寿桃也是寿礼中常见的物品,据说起源于西王母送汉武帝“仙桃”的故事,但仙桃并非一年四季都有,于是人工制作寿桃应运而生,通常都是蒸制的面桃。
书中说到过,四月二十六芒种,大观园中众女儿送花神,黛玉在那一天葬的花,晚上大家就给宝玉做寿去了,因此可以看出宝玉是四月底的生日,那时正是桃子成熟之时,所以,这里的桃子是真的桃子,还有叶子在上面。【个人觉得是面桃】
112.jpg
寿幛,用整幅或大幅布帛题以吉语贺辞,祝贺寿辰。一般大小如中堂,多金色或红色。 这上面好像是小篆,不认识。。。
113.jpg
貌似是百寿图,万寿图只有皇帝能用

上面提到了中堂,不知中堂为何物的,其实大家可能都见过,有的人家里可能就挂的有,下面就是中堂。这就是典型的书画中堂,上面也是,大家是不是都见过啊,哈哈,我记得小时候很多人家里有。
114.jpg

115.jpg
捧寿枝,一种寿器,当中一个篆体“寿”字,两边各一个花形图案,寿字四周或绣或画或映五只凤凰,象征“五福(福与凤谐音)捧寿。”
116.jpg
这一张,芳官的干娘何婆子打了芳官,宝玉要上去质问(揍人)?袭人拦住他。
117.jpg
当然了,首先,好男不跟女斗(mm莫生气~),宝玉当然不能动手;
再者,宝玉是主子,何婆子是下人,主子要惩罚下人,主子是不用动手的,主子吩咐别人就可以了。
宝玉的下人袭人晴雯等都在旁边,连主子惩罚别人都是主子亲自动手,她们作为主子的下人就是主子的手脚,她们不能发挥作用就是失职了,所以帮主子惩罚别人是他们的职责所在,自然不能叫主子亲自动手了,惩罚婆子,她们出手,惩罚男的,小厮们出手;
第三,何婆子好歹是个老仆人了,是个老臣,年轻的主子还是得尊重一点的,这体现的是一个国公府对待仆人的态度,一个老仆,犯了点小错,主子就要打要骂,这说出去别人就会认为贾府不体恤老仆,把仆人榨干了就虐待,这就有损贾府形象了。
所以,袭人拦着,不让宝玉动手,袭人真是个有心计的。

这张,太监送来娘娘的灯谜,见物如见人,就好比圣旨一样,圣旨到,如同皇上到。所以这张,大家都站起来了,还坐着就是不敬了。
118.jpg
这里有个游戏,也是端午节俗之一,叫斗花草。
南北朝时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
斗花草有文斗和武斗两种。武斗就是用草茎或叶茎对拉,这个有人小时候可能玩过,就是一人一根草,缠着对扯,看谁的先断谁就输;
文斗就是下面这张上的斗法了,好像对对子,这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这个又说“我有星星翠”,那个又说“我有月月红”;这个又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个又说“我有琵琶记里的枇杷果”。
这种文斗不光要字数相对,还要公正对韵,和对对联对诗一样,是一种文雅的游戏。
我们平时生活中一个微小的不注意的地方,其实都是从传统文化中传承来的,都能找到出处的,老版给我们很好的呈现了传统,包括这样细微的地方。
其实在看老版之前,我也是对传统文化、国学什么的不感兴趣,看了老版之后,由于很多细节不明白,很好奇,就激起了探究的兴趣,一探不要紧,太广阔深厚了,5000年的文化积淀啊。
我们对待传统要去粗取精,而不是厌弃,很多传统是很符合中国人的心性兴趣的,传统文化、礼仪、习俗有不好的地方,我们去除掉,但很多可以化繁就简,古为今用,传统里面的繁缛的内容我们可以简化,但美好的形式,特别是一些很优雅,很修身养性的东西,我们就要自豪而且自信的保留和传承。
119.jpg
这张左下角两个小孩就是在武斗,别跟我说你没玩过啊,哈哈哈哈
120.jpg
关于“三从四德”,这是我国古代女子的规范。
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从容易理解,四德里最重要的是妇德,即妇女的道德规范,要求做到“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就是具备了妇德。
汉代才女班昭在《女戒》指出:“妇德不必才明绝异”,意思是不必具备高明的才能,这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俗语的最初依据。
女子的德就是说作为妻子,要尽心照顾和服侍丈夫、公婆,还要“去妒”,帮丈夫纳妾(就是帮丈夫找小三。。。);
作为母亲,要会“教子”,作为继母要“慈爱前子”;
与家庭成员相处,要“和叔妹(小叔、小姑)”、“睦娣姒(妯娌)”。
家境贫寒要能“安贫”,富贵还需“恭俭”。还要“敬身”、“重义”、“守节””……具备一系列美德。(这要求真高,我要是个女的受不了。。。)
妇言、妇功大致和妇德差不多,不提。
这里要说的是妇容,郑玄对妇容的解释是“婉娩”,就是温顺柔和的神态表情。
班昭认为妇容不是指颜色美丽,而是日常生活中做到“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为妇容”——也就是做到勤于洒扫,服饰整洁、按时沐浴、讲究卫生就符合妇容标准了。
赵姨娘是个讨人厌的人,不光是尖酸刻薄的性格,还因为不讲妇德。
这里,赵姨娘撒泼,坐在地上哭闹,是没妇容的表现。
121.jpg
这里,和小丫头打架就不说了,还把鞋子都打掉了,这是很恐怖的事了,脚都露出来了!这是很耻辱的事!
122.jpg
关于妻妾。我国最初是没有妻妾之分的。大概是从周朝末年才有了妻妾之分。
《公羊转·隐公元年》载:“立适(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就是说正妻的长子才是有继承权的。何休《解诂》:“适谓适夫人之子,尊与无敌。”也是说正妻的儿子地位高。
正妻(正也可说嫡、适)与妾(媵、妾一个意思)的地位差别很大,这个自然不必说。
看这里,探春理家,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了,有人来要安葬费。
探春按老规矩只给了二十两。(这里又牵涉到下人地位的问题,袭人是外头买来的下人,她的娘死了给了四十两,赵国基是“家生子”,就是说他是下人的儿子,所以身份更低。这也是大户待下人的规矩,对外面体面些,说出去好听,家里的就随便些)
123.jpg



124.jpg



125.jpg



姨娘是探春的生母,这里探春却一口一个“姨娘”称呼,和别人对赵的称呼一样,不是因为探春硬心肠不认母,这是嫡庶制度,嫡妻的子女叫嫡出,妾的子女叫庶出,妾对自己的子女是没有教养权的,妾的子女也得认嫡夫人为母,探春就得认王夫人为母,所以即使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是她的亲舅舅,她也不能认,才说我的舅舅才升了九省检点。这个九省检点的舅舅就是王夫人的兄弟王子腾
126.jpg



127.jpg

古代对嫡庶是很看重的,不光是探春这样叫,就算是别家的庶出小姐也必须要认嫡母为母亲,叫作为妾的生母为姨娘。 其实我是想到了假如汪展鹏活在古代看到613叫沈随心姨娘会是什么反应。


128.jpg



129.jpg

这里,莺儿敢对环儿说“连我都瞧不起”一是环儿的确耍赖,二是因为环儿是没地位讨人厌的赵姨娘之子,换做别的主子,是断然不敢的,这也体现了庶出的地位低。


这里,赵姨娘在屋里训环儿不该去和宝姐姐莺儿玩,碰了灰还丢了面子,凤姐在外听到了,就说赵姨娘不该管教环儿,环儿该由王夫人管教,还说他(环儿)好不好与你什么相干,其实妾的地位真的是很低下的,要是有点姿色的妾,有丈夫宠着还好,要是不得宠了,连自己的儿女都不认自己,剩下孤单一个,很可怜的,一辈子就只是个丈夫的工具和生育机器,最后赵姨娘死时身边一个仆人也没有。
130.jpg



这里,探春正要洗脸,一个婆子进来传事,这是很没规矩的,主子正忙着,不得空,你跑来说话?所以平儿训斥了她。就好比老板正在偷菜偷得正爽,你进来要汇报,老板怎么想?
131.jpg



关于玻璃,玻璃在古代中国曾有多种称谓。其中发音非常相近的就有琉璃、流璃、璧琉璃、陆璃、玻黎、琉琳、还有五色玉、药玉、罐子玉、水玉、水精等等。还有古籍赋予玻璃“明月”、“夜光”美名。
在中国古代,玻璃如此尊贵,一直高高在上于普通人的生活,它的生产一直没有成大气候。
所以说,在古时候,玻璃是很贵重的很贵重的,清代吴三桂家里有两个玻璃灯,在大节下才拿出来挂,炫耀的不得了。吴三桂样的人就才两个玻璃灯,人家可是王爷啊!
所以老板里面,贾府里也就宝玉黛玉有玻璃绣球灯,仅仅两个!这才对嘛,玻璃可是比珍珠玛瑙还贵重的东西啊!某版的nc,到处摆的玻璃碗,玻璃杯,玻璃缸,捣胭脂那会一桌子彩色玻璃。。。拜托,那是玻璃,你这一桌子玻璃炫耀给谁看,难怪要抄家了,皇上都嫉妒了,要抢你家的玻璃。。。
132.jpg



关于上茶,一般是茶盘托着,比如这张。
133.jpg



没有茶盘时,分两种情况,若杯子有杯耳,就一手执杯耳,一手抚盖,若是没有杯耳,比如这张,就得忍着烫托住杯身,并且一手抚盖,可不能怕烫用手抓着杯沿,这样别人的嘴接触你的指印,很不爽,当然,给别人上茶敬茶一定得双手。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给别人敬茶添茶,大半杯就可以了,敬酒就得满上。
敬酒谐音“敬久”,敬祝长久之意。
134.jpg



这里很有意思,原来这里一段不太懂,其实这里关键点是把宝钗比作杨贵妃这句话。这涉及到开玩笑的问题,这个玩笑就很不好。
先是宝玉问宝姐姐为什么不去看戏了(清虚观打澶,都要去看戏),宝姐姐就说怕热,推脱身体不好就出来了,这可能是实话,但这话是另有意思的,因为昨天宝钗的哥哥薛蟠过生日贾宝玉没去(林妹妹生气,在家哄林妹妹),宝钗自然知道,宝玉不去她哥哥的生日宴那是对她们薛家的不尊重,她在这里回答宝玉为什么不去看戏说是“推脱身上不好”,就是在讽刺宝玉,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昨天不来的原因,肯定是推脱身上不好了。
135.jpg



136.jpg



然后,宝钗开始还击,而且很有水平。
黛玉问宝姐姐看了什么戏了,宝钗就说李逵骂宋江,后来又陪不是,(这出戏叫负荆请罪,宝钗当然知道,她故意这样,让宝玉黛玉说,引鱼上钩,这说的是宝玉黛玉吵架,宝玉又去给黛玉道歉,宝钗知道这事),果然,宝玉上钩了,说这是负荆请罪,哈哈哈,说出来才知道宝钗是故意引他说的,是在奚落他和黛玉吵架又跑去道歉。
137.jpg



这两人知道负荆请罪是在说他们,不好意思了。
138.jpg



细节细节,这里,宝姐姐和林妹妹的扇子,宝姐姐性格圆滑,是圆形的团扇,林妹妹品性高洁,世外仙姝,性格比较有菱角,所以好似菱花扇。
某版的扇子估计是统一订购的。。。
139.jpg







 楼主| 南宫 发表于 2014-7-22 14:39:20
元妃省亲前匠人打造器皿,老版据说是请的真正的匠人师傅,看了下,的确,人家可不管什么在不在镜头前,一拿上活计就忘我了,神情动作都那么专业,老版可以随便找两个人做下样子,但老版找来了真正的匠人。。。这是怎样的苛刻认真?
144.jpg



关于撒帐,这是传统婚俗之一。
撒帐婚仪起源于汉朝。《事物原始》说:“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帐中共坐,欢饮之后,预戒宫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裾盛之,云得果多,得子多也。”将五色果撒向帐中,帐中的汉武帝与夫人以衣裾接往怀中,其意义在于感应五色果的生殖力量,以早生贵子。撒帐,则是以帐中婚床或帐中新婚夫妇为对象的,中心活动是将抛撒物撒向婚床,以使得新婚夫妇感应抛撒物的生殖力量而生子。
撒东西可以有这些:
枣与栗,枣与早、栗子与立子读音相谐,枣与栗合起来含“早立子”的意思。
桂圆,桂圆中的“桂”与“贵”谐音,圆又可理解为“圆满”之意。
莲子,“连生贵子”之义。
荔枝,与“利子”谐音。
五色果,花生、黄豆、稻谷、松子、瓜子,各种果子混合在一起,五颜六色,既好看,又有祝子之意。
145.jpg



婚礼主持须是全福人,所谓全福人,指上有父母健在,有丈夫,下是儿女双全的妇人。按民间婚俗礼仪,在婚礼上须有全福人照料诸多事项,以求新婚夫妇未来吉祥如意。
老版用的是标准的撒帐歌,这个歌原著里是没有的,难为老版剧组了。找来原汁原味的撒帐歌。
婚礼上撒帐要童子来撒,也是早生贵子之意。
明朝《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快嘴李翠莲记》载有一首“撒帐歌”:
撒帐东,帘幕深围烛影红,佳气郁葱长不散,画堂日日是春风。
撒帐西,锦带流苏四角垂,揭开便见(女亘)娥面,输却仙郎捉带枝。
撒帐南,好合情怀乐且耽,凉月好风庭户爽,双双乡带佩宜男。
撒帐北,津津一点眉间色,芙蓉帐暖度春宵,月娥苦邀蟾宫客。
撒帐上,交颈鸳鸯成两两,从今好梦叶维熊,行见珠(虫宾)来入掌。
撒帐中,一双月里玉芙蓉,恍若今宵遇神女,戏云簇拥下巫峰。
撒帐下,见说黄金光照社,今宵吉梦便相随,来岁生男定声价。
撒帐前,沉沉非雾亦非烟,香里金虬相隐快,文箫金遇彩鸾仙。
撒帐后,夫妇和谐长保守,从来夫唱妇相随,莫作河东狮子吼。

撒帐歌是配合仪式唱的,每一段歌配合着一个方向的抛撒仪式。撒帐歌具有规定抛撒程序的作用,唱完所有的歌,便完成了抛撒仪式。完整定型的撒帐仪式,应是歌与动作的有机组合。由于有了歌的配合,撒帐的祝福意义也更加明朗化了。
从上引撒帐歌来看,撒帐尽管包含了多种祝福意义,但主题仍是祝子。
146.jpg



再说一个男女忌讳之话。
这里,香菱说薛蟠要娶了,是喜事,宝玉却面露忧虑,说我为你担心,为什么这么说呢?
香菱是薛蟠的妾,薛蟠要娶正妻了,那么正妻讨厌和排挤妾是很正常的(从后来看的确这样),而香菱和宝玉一起呆在园子里几年了,宝玉最怜香惜玉了,怕香菱以后受欺负,所以这么说。
但这在过去是忌讳的,首先这是别人的家事不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你跑来瞎凑合什么,而来香菱是有夫之妇了,你说“我为你担心”是什么意思?
就算在情侣间,如宝玉黛玉之间,连“我为的是我的心”这样的情话都是在吵架之后真情流露时才说,这句“我为你担心”比“我为的是我的心”还要露骨些,人家小媳妇听了,肯定骂流氓了,好在香菱有涵养,又因为宝玉是个爷,才之说了句“看来你是个亲近不得的人”。 147.jpg


148.jpg



149.jpg



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
老版又是半点不错。
桃红撒花袄,上身的描述,看看,桃红,撒花,一种花式,看得出袄上的碎花吧,没错。
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前面脱了,这又是半点不错。
大红洋绉银鼠皮裙,下面是大红,上面是桃红,不错,银鼠皮裙,不错,看得出皮质,还泛光,我的图不太清楚,可去看清晰版求证。
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难道老版不是吗?
150.jpg



原著第8回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宝玉因见他(黛玉)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衿褂子,因问:"下雪了么?"
大红羽缎对衿褂子
这张就是。
151.jpg
某版的。。。
某版黛玉很节俭,几十集下来就几件衣服,姥姥不给买。。。
请问谁尊重原著?


这张,和大红猩猩毡一样,都穿的是毡,这里想说的是,大家戴的帽子叫观音兜。
旧时妇女用的一种风帽。因帽子后沿披至颈后肩际,类似佛像中观音菩萨所戴的帽子式样,故称。
153.jpg

我真心不想贴新红楼那华丽丽的一群同一批发的小红帽!!!


观音兜是可以摘得,不是和现在的衣服一样连在衣服上的。
大红羽缎对衿褂子就是毡,称呼不一样而已。
154.jpg



走有走相 行走要「步从容」。即走路时不急不慢、从容大方。人的正常行走应当是身体挺立,两眼直视前方,两腿有节奏地向前迈步,并大致走在一条直线上。
老版标准优雅,某版东张西望。。。
155.jpg



156.jpg



“立不中门”
站的时候别站在门口,挡别人的路,还有碍观瞻,特别对小姐来说,显得不端庄。
这张,站在门口就不对了,还停半天扭捏,要扭捏也不能在门口
探花林如海的女儿,贾雨村的学生。。。
157.jpg



“趋礼”
一是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
二是客人造访,主人迎接,主人要快步相迎,客人要快步接迎。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老版表现了这点。看迎接宝钗母女,从裙子可以看出是快步相迎。
宝钗母女快步接迎,可看视频发现,这时披风有点飘了,体现快步。
某版见面的场面我看不出快来,倒是瞬间移动使一大群人快得像幽灵在飘。
158.jpg



159.jpg



某版的总觉得别扭,某版第一集吧(只看了这一集,两个舅妈和三春见林妹妹,相互之间行礼那叫一个快,一蹲身一站,一秒钟行礼完了,古时候礼可是大事,很慎重,要舒缓优雅才是。
那时社会节奏没现在这么快,一天请安就三次五次的,你说你行礼这么快干什么。又不是用胶卷的时代了,你还心疼电不成,老版才是用胶卷,可在表现礼的时候,那叫一个认真细致,看了老版才觉得有味,才能感受到浓郁的中国风,看老板能学到传统文化,感受国学的精髓礼节
某版的快餐。。。
你是功课没做足。。。

这是退必迟,林妹妹告退,动作要缓,优雅,端庄。
古代就是这样,表现礼再认真都不为过,中国是礼仪之邦,是礼治社会,礼是头
等大事。
某版说要传承中华文化,你怎么在表现和传承?
160.jpg



转弯处,要注意「宽转弯,勿触棱」,是指走路拐弯时角度要大一些,不要碰着棱角,以防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这张就是,我怎么觉得老版是礼仪民俗教科书了。。。
161.jpg



为什么轿子要从西角门进?
清制,国公府东西各有一间角门,也叫阿司门,供人们出入。
清代方睿师的《蕉轩随录》中说:“外官衙署正门左右各有一门,谓之东角门、西角门,下官参谒,均由角门入也。”角门的设置,使大门可以平日关闭,视时视事而开,是为礼仪方面的需要而设的。
接待外客贵宾才用正门,比如迎接元妃省亲,才开了正门,大家在正门等候。但林妹妹是本家亲戚,又是晚辈,就不用正门了,从正门走也是不合规矩,破坏制度的。
现在也一样,一些单位的大门,两边都有小门,平时大门不开的(除了车辆进出),人们从小门进出,要是哪天有领导视察,或是有什么大活动,才开大门,这样做就是古时候正门角门的沿袭。【楼主学校的大门.......读了一个学期都没见它开过!!!!!平时我们出校门时,从左边一个小门出.....越说越心酸的感觉】
162.jpg



为什么要换小厮抬轿。
外面的轿夫抬进门了,换成家里的小厮抬。
并不是下人太多了,怕闲得慌。是避嫌的原因,家里的小厮要服侍主子,平时看到夫人、小姐是免不了的事。所以叫他们抬进来,碰见了女眷也不算违礼制。但女眷特别是夫人小姐叫外面的轿夫看到就违礼了。某版直接就从街上抬进去了。。。
163.jpg



古代用于祭祀的动物叫“牺牲”,色纯为“牺”,体全为“牲”。牺牲就是指毛色单一的动物的完整身躯。牺牲一般指猪、牛、羊。

《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
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少牢只有羊、猪,没有牛。牛、羊、猪全备为“太牢”。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王公祭祀用少牢。
这里,贾府祭祖用的是少牢,猪和羊。

176.jpg



177.jpg



“只见贾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

左昭右穆,从周开始祭祖礼仪就实行昭穆制度,始祖居中,始祖的下一代为昭,居左,昭辈的下一代为穆,居右。

这里,中间是文字辈的贾敬、贾赦,左边是玉字辈的,依次是贾珍、贾琏、贾宝玉、贾环,右边是草字辈的,依次是贾蓉、贾芹、贾芸、贾兰。(仅说认得的,还有几个族中子弟不认识)

注意,这里左右是相对于祖先牌位说的。宗祠一般是坐北朝南,所以左东右西。
178.jpg



179.jpg



看传菜顺序,体现辈分。
贾蓉之妻胡氏最先。(贾蓉是草字辈的,辈分最小)
180.jpg



胡氏传给凤姐。(贾琏是玉字辈的)
181.jpg



凤姐传给尤氏。(贾珍是玉字辈的,是贾琏的哥哥)
182.jpg



尤氏传给王夫人。(贾政是文字辈)

183.jpg



王夫人传给邢夫人。(贾赦是文字辈,是贾政的哥哥)
184.jpg



邢夫人传给老太太。(老太太是贾代善之妻,贾代善是代字辈)
185.jpg



老太太端菜上桌。
186.jpg



“谁知凤姐之女大姐儿病了,正乱着请大夫来诊脉。大夫便说:‘替夫人奶奶们道喜,姐儿发热是见喜了,并非别病。’”

“见喜”是患上天花,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预防措施,很多小孩就是生天花而夭折(曹雪芹的幼子就是这么死的),但是一个人只要得上一次天花,就有了免疫能力,以后就不会再得。因此当时人对小孩出天花有一种矛盾心理:就像面对一个险关,知道通过了就再没有这样的险情,又担心一旦过不了,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以就连用词也多了忌讳,用“见喜”来代替。

痘疹娘娘相传是专管小孩痘疹的神。
187.jpg



痘疹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包括水痘和天花。通常在婴幼儿时期发病。在科学不发达,医药条件落后的情况下死亡率极高,曾被视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关口。当时人们面对痘疹,除了竭力去医治外,就是求痘疹娘娘保佑。

桑虫猪尾(桑虫就是蚕)
所谓“茧如豆,破可出;猪短尾,不久长”,讨口采罢了,还是得吃药。
188.jpg



痘即豆,故古人忌讳。煎炒需豆油,有豆便是不吉,故忌之。再者生病者忌荤腥,从医学上讲也要忌之。

康熙得过天花,经过十二天才好,痊愈举行“送圣(痘疹娘娘)”仪式,流传至民间,认为痘疹会持续十二天,出痘十二天后要举行“送圣”仪式。
189.jpg



斋戒,就是夫妻分房,不能行房,禁欲净身,以示对痘疹娘娘的敬意,求得保佑,早日去病消灾
190.jpg



腰带,在古代也叫“衿”。
《说文·系部》:“衿,衣系也。”
富贵人家的腰带一般有两类,一类是皮革的(也叫鞶带),一类丝质的,丝质腰带又分宽带状的丝巾和细绳状的丝绦两种。金腰带银腰带那更是达官显贵才用的。
贵族男子一般系皮革腰带,或者丝质的丝绦(就是用蚕丝绞合的细绳);贵族女子一般系丝巾,有身份地位的女子才能系皮革腰带和丝绦。
普通人家、下人一般只能系布条,就是最普通的腰带,但贾府的是大富大贵的人家,所以,丫头们一般也系着丝巾,但是,绝不可能系皮革的或是丝绦。

这里,贾琏系的是丝绦。旁边林之孝是布条。
193.jpg



这里,宝玉是丝绦。

194.jpg



下面三张是丫头,而且都是大丫头,金钏是王夫人的大丫头,晴雯是宝玉的大丫头,小红是凤姐的大丫头(从宝玉那挖走的),所以虽说是丫头,也可以系丝巾,和1740的L的布条比明显好多了。
再说,她们是国公府的丫头,所以,系丝巾没问题
195.jpg



197.jpg



196.jpg



这张,宝玉皮革腰带,茗烟是布条。

198.jpg



这张,女官才能系皮革腰带
199.jpg



这张,鸳鸯系的是丝巾,刘姥姥系的是布条。

200.jpg



腰带是系外衣的,汗巾子是系内衣的,这里,松花汗巾子是系在里面的。(终于知道啥叫汗巾子了……)
201.jpg



某版的,下人的腰带金光闪闪,不太确定是不是皮革的,但是,你腰带这么鲜亮,比主子的腰带还光彩夺目,是什么意思?
抬东西的小厮、提盒的婆子的腰带和大丫头平儿的相比,你什么意思?
202.jpg



宝玉的腰带就这样吗?不光鲜华丽不说,你这是皮革的还是丝绦?为什么都系着?是不是暴发户心理,金银铜铁全堆身上才爽?

203.jpg



这才是宝玉系的腰带,华丽!再说,也不会皮革的、丝绦都缠上。
204.jpg



盖碗茶,上有盖、下有托(也叫船),中有碗的茶具。又称“三才碗”“三炮台”起源于唐代的四川,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
为什么品这种茶要用盖子刮一下?一是为了拨开漂在面上的茶叶,二是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滚,轻刮则淡,重刮则浓,十分奇妙,大家不妨一试。
吃这种茶,要像下面一样茶盖放在碗内,一是防止茶叶随着水流吃到嘴里,二是随时刮茶,品味浓淡和茶香,还要细品慢饮。探花的女儿,贾雨村的学生,这些吃茶的道理不会不知道吧。

摄影师也厉害,老版是从正面,免得露出吃茶的不雅画面,某版不说了,刮了吗?吃茶的时候盖放在茶碗里了吗?还从侧面来,看女孩子吃茶,让大家不爽。
(注意兰花指,哥忍不住又要喷了)
205.jpg



206.jpg



看老版女孩子随时随地的兰花指,这体现的是气质与修养。
品茶,兰花指。
207.jpg

漱口,兰花指。
208.jpg

擦手,兰花指,注意小指头。
209.jpg

兰花指,优雅。婆子手扶着,方显林妹妹弱不禁风,金枝玉叶
211.jpg



婆子的眼神,怎么像是不待见林妹妹似的。
没有扶,没有兰花指,某版用花了2亿的阴暗的布景表示这里是诗礼簪缨之族,用“啊啊啊哦哦哦。。。哦啊啊哦~”的背景来说明这里的人很优雅,很有气质。。。
212.jpg



兰花啊兰花
213.jpg



兰花,这不是装出来的,这是自然动作,三年的诗书礼仪的培训不是盖的。

214.jpg



端东西也兰花指,这说明什么?
这是演员的本能动作了~!

215.jpg



再欣赏下林妹妹的美姿……
223.jpg



门当户对这个成语大家都知道,就是说男女婚嫁要身份地位相当。
这个成语有点意思。门当和户对其实是名词,是大门的附属。
这里,门两边圆形的石头就是门当了,门当又叫抱鼓石,因为形状像一面鼓。这个门当原本只是用来托起门扇的轴承,到后来才起到装饰和美观的作用,

门当不是随便就能建的,有功名、有身份和地位的人家才能有门当,而且门当的形状也是有规定的,圆形的门当因为美观,所以规定只能是官宦人家才能用,
如果是一个富商,他想立门当也可以,但只能立方形的门当,因为方形的门当显得笨拙,没有圆形的好看,在官本位的封建社会,官宦人家的门当理应比商贾人家的门当好看,
可见,一个小小的门当也体现了等级与地位。

这里方形的石头也是门当,就是纯实用的,用来承托门轴的。
这里是贾府里的梨香院,大门上有门当体现的是贾府的地位,不但有圆形的门当,还有方形的小门当,普通人家连方形的小门当都不能有。
240.jpg



【记得右边那个是香菱】
贾府连角门上都有方形门当,可见贾府的地位。(这是宝玉要去探望晴雯)

241.jpg



户对就是这里门楣上的突出来的柱子,户对要是双数,体现“对”,这户对也是有身份的人家才能有,而且形状和数量也是有规定的,文官是用圆形,武官是用方形,贾府的祖先贾源和贾演是武官,所以贾府的户对是方形的,这里是
六边形,贾府里面的院落梨香院的大门也是六边形,是符合贾府的武官身份的。
户对的数量,普通大户人家可以有户对,但只能有两个,而贾府地位显赫,所以有四个。另外,清制,只有三品以上才能有六个户对,荣府的最大的官是三品将军贾赦,所以只有四个户对。
门当户对之所以是指男女婚嫁的身份地位,可以从门当和户对的意思看出来,古时候,看看一家的大门上的门当和户对,就知道这家人的身份和地位了。
242.jpg

【户对是荣国府门牌上往上数四条的那个】
梨香院的户对是方形(六边形)
243.jpg



袭人家没有门当和户对,因为是小户人家。

244.jpg



古时候,靴子不是随便穿的,见重要客人才穿靴,上朝才穿靴(朝靴),平常居家只穿鞋子。这里,宝玉去看望生病的宝姐姐,所以才穿的正式,穿了靴子,在剧中,宝玉一般是没穿靴子的。
245.jpg



撵逐闲人,挡帷幕,因为娘娘要打这里过,娘娘金面不能叫你一个小百姓随便看到,另外,皇家仪仗队浩浩荡荡,皇家礼仪得有空间施展。
246.jpg



247.jpg



清水洒街,黄土铺道。
这是皇家出行礼仪。
古时候,路面状况不好,坑坑洼洼,车子走在上面颠簸,人走在上面硌脚,所以皇上出行要先清水洒街,黄土铺道,使路变得软和,又显得皇家出行的郑重,这个活计是个技术活,有专门的太监做这事,叫“堆子兵”,泼街时间长了,熟能生巧,一勺子水泼出,水又细密又均匀,水泼得均匀适度,走在撒过水、铺过土的路上,神清气爽不说,连鞋也粘不上什么土星儿。
泼水也要讲技巧,既要泼得远更要泼得匀,人家泼二十桶水,把这条街泼得又湿又匀称,如果生手来泼,挑了二十五桶还是东一摊西一块的,那辛苦还不是自己白饶上。所以,这活计也不是那么好做的。
即使是后来到了明清,路面状况好多了,可这种皇家礼仪还是保留了。据说建国后周总理到乡下去看望乡亲们,乡亲们为了表示隆重,还专门洒水铺土,表达对总理的尊敬和爱戴。
248.jpg



249.jpg



凤冠霞帔是贵族妇女(如皇后妃嫔、朝廷命妇)才能穿戴的,平民只能在结婚时穿戴,新娘就是凤冠霞帔。
命妇,即诰命夫人。诰命是一种文书,是皇上发给一品到五品官员时的聘书,五品以下的聘书叫敕命,所以一品到五品官员的夫人才能叫诰命夫人,才能穿戴凤冠霞帔。诰命夫人有品级,有俸禄,丈夫是几品,她就是几品诰命,虽有品级,但无实权,高级别的诰命夫人有自己的工作,就是在过节时,要陪皇后皇妃聚会。。。
这里,贾母、邢夫人、王夫人、尤氏穿了霞帔,贾母的丈夫贾代善绝不会低于五品吧,代善的父亲贾源(演?)可是帮皇上打江山的。所以她是诰命夫人,能穿霞帔,邢夫人的丈夫贾赦是荣国公、三品将军,她可以穿霞帔,王夫人的丈夫是工部员外郎,应该五品以上,她能穿霞帔,尤氏的老公贾珍是宁国公,五品以上,能穿霞帔。
后面的迎春、探春,没有霞帔,她们不是诰命夫人。。。
凤姐的老公贾琏捐了个同知,相当于市委书记吧,而且是候补的,还没上任,应该没五品,所以凤姐没穿霞帔,宝钗的妈(一时脑子短路,想了10秒想不起来叫什么,就这样称呼吧。。。)的老公品级应该很高,但是老公死了,夫死从子,她的地位看儿子薛蟠了(想起来上面是薛姨妈了),薛蟠没官,所以薛姨妈不能穿霞帔。。。
另外,霞帔的颜色、上面的绣纹是龙是凤是翟(一种漂亮的鸟)等随品级高低不一样,这里我看不到绣的什么,太远了,另外,这个颜色、绣纹不同朝代不一样,红楼梦是地域邦国模糊处理的,这里不好多说什么,但上面的霞帔是大致上每个朝代超不多的。
这里,贾母霞帔是黄色底色,说明代善的官阶不小,邢夫人、王夫人、尤氏是红色底纹,古时候黄色地位一般高于红色。这里颜色没错。
250.jpg



凤冠,凤冠也是贵族妇女才能戴的,比如皇后、皇妃、诰命夫人等,一般人家只能在女儿出嫁时才能戴。
这顶凤冠是定陵出土的,是皇后戴的。是六龙三凤冠,正面3只翠凤,尾巴像火一样的就是凤,顶上3条金龙,一条龙正对前方,另外两条各自偏向一方,口衔长长的珠宝串饰,凤也衔了珠饰,只是稍短,叫珠宝滴。背面还有3条龙看不到了。冠的下层装饰珠花,就是用珍珠宝石做成的花,珠花的中间镶嵌宝石,周围衬以翠叶。左右伸出来的翅膀叫博鬓,左右各为三扇,共六扇。
好了,就只说这么多吧,凤冠的制式规格很有讲究,包括制作的手法,花丝、镶嵌、錾雕、点翠、穿系等,另外,龙凤的数量有讲究,而且,除了皇后皇妃,凤冠上一般不能有龙和风,只能有翟(一种漂亮的鸟)。
凤冠一般的讲究是金龙翠凤,龙得是金色,凤是翠色。另外,博鬓有讲究,皇后一般6扇,皇妃一般4扇。除此之外不能有博鬓。
251.jpg

上图是六龙三凤冠
通高35.5厘米,冠底直径约20厘米。龙全系金制,凤系点翠工艺(以翠鸟羽毛贴饰的一种工艺)制成。其中,冠顶饰有三龙:正中一龙口衔珠宝滴,面向前;两侧龙向外,作飞腾状,其下有花丝工艺制作的如意云头,龙头则口衔长长珠宝串饰。三龙之前,中层为三只翠凤。凤形均作展翅飞翔之状,口中所衔珠宝滴稍短。其余三龙则装饰在冠后中层位置,也均作飞腾姿态。冠的下层装饰大小珠花,珠花的中间镶嵌红蓝色宝石,周围衬以翠云、翠叶。冠的背后有左右方向的博鬓,左右各为三扇。每扇除各饰一金龙外,也分别饰有翠云、翠叶和珠花,并在周围缀左右相连的珠串。整个凤冠,共嵌宝石128块(其中红宝石71块、蓝宝石57块),装饰珍珠5449颗。由于【龙凤珠花及博鬓均左右对称而设】,而龙凤又姿态生动,珠宝金翠色泽艳丽,光彩照人,使得凤冠给人端庄而不板滞,绚丽而又和谐的艺术感受,皇后母仪天下的高贵身份因此得到了最佳的体现。

来元妃。凤冠霞帔。
首先,金龙翠凤,对头,顶上的龙是金色,正面凤是翠色。
正面有珠花。
因为是妃子,所以博鬓左右各二扇,共四扇,对头。
我想挑错挑不了啊
252.jpg


254.jpg


255.jpg


诰命夫人的凤冠,不能有博鬓。
不能有龙凤,这张我看不出龙凤,她们的凤冠只能有翟(一种漂亮的鸟),而且只能是翠色。
257.jpg



乌纱帽和补子。
只有三个人戴了乌纱帽,贾赦荣国公、三品将军,贾政员外郎,贾蓉五品龙禁卫,所以有乌纱帽,贾琏上面说了,是候补,没乌纱帽,贾宝玉是孩子。。。
补子,胸前的那块就叫补子,不是清朝官服才有补子,明朝甚至以前都有。圆形补子是皇亲才能有,如太子,方形补子是普通文武官员的,贾赦、贾蓉是武官,贾政是文官。
贾琏胸前不是补子,只是衣服图案,贾琏不是官,他没乌纱帽,乌纱帽要有帽翅。他的头上只是头巾。
补子绣纹随官阶不同而不同,不同朝代不一样,这里三人的补子显然不一样。
258.jpg



静王是亲王,是皇亲,所以圆形补子,绣的是龙,注意是五爪龙,皇上才能九爪龙。





259.jpg

龙有五爪 四爪的是蟒 官员们穿的服饰上绣的是蟒 所以叫蟒袍
传说中的龙有五爪,皇帝龙袍上的也一样,传说中的蟒有四爪,大臣朝服上的蟒也一样.
从五爪到一爪————————按界别/辈份递降。
5爪——皇帝
4爪——王爷
3爪——王爷子
2爪——王爷孙
1爪——王爷玄孙


备注:这是贴吧转帖,因为感觉知识量大且有趣,所以特意转载以供论坛共享。










点评

多谢楼主分享老版红楼中折射出的古代风俗人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4 16:11
走不寻常路 发表于 2014-7-22 21:52:23
佩服整理者的细心!!!
凌波鱼儿 发表于 2014-7-22 22:14:17
不明白,新版为毛要用铜钱头,规规矩矩点会死么?虽说翻拍总会招人诟病,但如果先调查好各方资料,规规矩矩的拍,总不至于成为笑柄
七重影 发表于 2014-7-23 10:58:06
学到了很多!感谢南宫搬运!中华的礼仪体现了中国人的教养,觉得教育里最不应该缺失的应该是这个教育。而不是当做四旧一样破除。。
 楼主| 南宫 发表于 2014-7-23 12:36:31
走不寻常路 发表于 2014-7-22 21:52
佩服整理者的细心!!!

我也佩服原作者啊,必须是专业人才啊
 楼主| 南宫 发表于 2014-7-23 12:37:08
七重影 发表于 2014-7-23 10:58
学到了很多!感谢南宫搬运!中华的礼仪体现了中国人的教养,觉得教育里最不应该缺失的应该是这个 ...

自从看完这个帖子,我就觉得有必要重新看下老版了。
红泥小红炉 发表于 2014-10-11 22:49:06
好贴。老红楼每次假期都要重温一遍,经典的东西是永不褪色的。
捞分不走人 发表于 2015-7-2 09:32:48
涨知识,学习了
wuming2 发表于 2016-9-19 03:28:30
那时候的红楼梦拍的非常走心,看几遍都觉得回味无穷
dcmask 发表于 2016-11-9 22:34:49
原来衣服统统是向右的 我以为男女不同 !希望以前没做错事
风荷举 发表于 2017-7-19 14:59:41
这能收藏这个贴子不?
Y68396 发表于 2020-4-4 16:11:09
多谢楼主分享老版红楼中折射出的古代风俗人情
biddles 发表于 2021-5-15 23:03:06
这种帖子太强大了。老版红楼就是无法逾越的巅峰!
千千阕歌 发表于 2021-5-18 00:32:07
楼主博学多识,见多识广。正如红楼梦中所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的一部《红楼梦》犹如一部社会的百科全书,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最喜欢87版红楼梦,可谓怀旧经典,艺术瑰宝。经典永流行!
mayehua 发表于 2021-5-31 05:15:53
洞庭湖私人银行输入法好的图入头盔我也挺快的也就是说让收入为啥
lovetomohisa 发表于 2021-6-18 16:57:55
帖子真的很详细,多图而且讲解详细,感谢
返回列表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免责声明|武聆音雄配乐网

GMT+8, 2024-12-31 01:32

Powered by Discuz!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